《被讨厌的勇气》书摘

最近在看这本书,觉得比较适合现在这个阶段去阅读,就记录一些书中的观点。

本书通过青年与哲人对话的方式,向读者描述了阿德勒心理学的观点,因此看起来也不觉得枯燥无味。

一、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

如果我们一直依赖原因论,就会永远止步不前。

再怎么找“原因”,也没法改变一个人。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,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。

阿德勒心理学认为,生活方式是自己主动选择的结果。你之所以无法改变,是因为自己下了“不改变”的决心。即使人们有各种不满,但还是认为保持现状更加轻松、更能安心。阿德勒心理学就是勇气心理学。你之所以不幸并不是因为过去或者环境,更不是因为能力不足,你只不过是缺乏“勇气”,可以说是缺乏“获得幸福的勇气”。

阿德勒心理学的目的论是说: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,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。

你的人生取决于“当下”。

二、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

为什么讨厌自己?你由于太惧怕人际关系所以才会变得讨厌自己,你是在通过自我厌弃来逃避人际关系。

自卑感来自主管的臆造。我们的自卑感不是“客观性的事实”而是“主观性的解释”。书中以身高为例,解释了问题在于我们如何看待这种身高以及赋予它什么样的价值。

“价值必须建立在社会意义之上。例如1美元的纸币,如果这个世界上只有我一个人,那我也许会把这1美元的纸币放入壁炉当燃料或者当卫生纸。同样的道理,我自然也就不会再为身高而苦恼。”价值问题最终可以追溯到人际关系上,这也与“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”联系起来。

自卑情结只是一种借口。阿德勒承认自卑感人人皆有,自卑感本身并不是什么坏事。

人为了摆脱生存的无力感,都会“追求优越性”,即希望进步,追求理想状态。人都处于追求优越性这一希望进步的状态中,树立某些理想或目标并努力奋斗。同时,对于无法达成理想的自己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。

无论是追求优越性还是自卑感,都不是病态,而是一种能够促进健康、正常的努力和成长的刺激。

“自卑感越强,人就会变得越消极,最终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。”这不是自卑感,而是自卑情结。

“我学历低所以更要付出加倍的努力。”这是自卑感正向的激励。

“我因为学历低所以无法成功。”、“我因为长得不好所以结不了婚。”这是自卑情结。

这种“因为有A,所以才做不到B。”阿德勒用“外部因果律”来说明:将原本没有任何因果关系的事情解释成似乎有重大因果关系一样。例如:“自己之所以始终无法结婚,就是因为儿时父母离婚的缘故。”从佛洛依德的原因论来说,父母离婚对其造成了极大的精神创伤,与自己的婚姻观有着很大的因果关系。但阿德勒从目的论的角度出发把这种论调成为“外部因果律”。

不是“不能成功”而是“不想成功”。害怕向前迈进或者是不想真正地努力。不愿意为了改变自我而牺牲目前所享受的乐趣——比如玩乐或休闲时间。也就是拿不出改变生活方式的“勇气”,即使有些不满或者不自由,也还是更愿意维持现状。

阿德勒指出“没有任何能够长期忍受自卑感。“拥有自卑感即感觉目前的”我“有所欠缺的状态。

如何弥补欠缺?刻苦学习、勤奋练习、努力工作等。但是没有这种勇气的人就会陷入自卑情结。

“如果有高学历自己也很容易成功,现在只不过是被学历低这个因素所埋没,真正的我其实非常优秀。“这种是由自卑情结发展成的另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——”优越情结“。表现得好像自己很优秀,继而沉浸在一种虚假的优越感之中。阿德勒指出“如果有人骄傲自大,那一定是因为他有自卑感。”自卑情结和优越情结是密切相关滴~

还有一个关于自夸的复杂实例,通过把自卑感尖锐化来实现异常优越感的模式,即夸耀不幸。要借助不幸来显示自己“特别”,他们想要用不幸来压住别人,以自己的不幸为武器来支配对方。阿德勒甚至指出“在我们的文化中,弱势其实非常强大而且具有特权。”

人生不是与他人的比赛。在同一个平面上既有人走在前面又有人走在后面。不与任何人竞争,只要自己不断前进即可。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,而是来自与“理想的自己”的比较。价值在于不断超越自我。

在意你长相的只有你自己。如果人际关系中存在“竞争”,那人就不可能摆脱人际关系带来的烦恼,也就不可能摆脱不幸。如果意识到竞争或胜负,那么势必就会产生自卑感,常拿自己和别人比较就会产生“优于这个、输于那个”之类的想法,而自卑情结或优越情结就会随之产生。如果能够体会到“人人都是我的伙伴“,那么对世界的看法也会截然不同。